晨光穿透图书馆的窗户,书页翻动声与低语交织,营员们已在为一场穿越两千年的旅程悄然准备。7月15日,“相聚长安 侨见未来”2025夏令营的青少年们踏上新的文化探索之路,从恢弘史卷到光影艺术,在汉代余韵的深沉与非遗光影的灵动间,编织新的长安记忆。
叩问大汉:丝路驼铃回荡千年雄心
汉代,一个辉煌壮丽、充满传奇色彩的朝代,它不仅奠定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石,更留下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艺术瑰宝。
上午十时整,西安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图书馆内座无虚席。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刘正怀以《汉文化——丝路文明的奠基》为题介绍大汉雄风、瓦当文化、生产与生活、铜镜文化、汉三千兵马俑、丝绸之路等,引领营员们穿越千年时空。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教授浑厚而极具穿透力的吟诵破空而来,瞬间将营员们的心神拉入那个气吞山河的帝国时代。电子大屏幕上,古朴厚重的“鼎湖延寿宫”瓦当、纹饰繁复精美的铜镜、阵列森严栩栩如生的汉兵马俑陶像……一件件承载着大汉精神密码的文物高清影像次第呈现。
“同学们请看!”刘教授指着电子屏幕上的《张骞出使西域图》说道:“张骞走过的路,正是日后名垂青史的‘丝绸之路’,它奠定了东西方文明大规模交流互鉴的基石,是汉帝国雄视寰宇、拥抱世界的雄心象征。正是这条由他开辟、后人不断拓展的‘黄金通道’,让长安的辉煌,得以远播四海,让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在驼铃声中相遇相识。”
“哪位同学能说说,汉初三杰都有谁?”刘教授话音刚落,来自加拿大的魏志韬迅速举手:“运筹帷幄的张良、治国安邦的萧何、战无不胜的韩信!”清晰有力的回答赢得了刘教授赞许的微笑和一本精美的笔记本奖励。
“我觉得这节课从形式上来说挺有意思的,张骞凿空西域的壮举,不仅带回了苜蓿、葡萄、汗血马,更是打通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血脉,将汉帝国的视野拓展至万里之外。”来自西安市曲江第七小学赵羽桐说,这种开拓进取、勇于拥抱世界的精神,虽已跨越两千年,但依然激荡人心!
皮影翩跹:灯影弦歌跃动千年韵律
一盏灯,一方幕,织就非遗经纬;一皮影,一腔音,唱活历史风华。皮影戏又称“灯影戏”,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
下午二点多,一场光与影的艺术盛宴正等待着大家。图书馆的长案上,牛皮雕刻的皮影人物半成品、颜料、操纵杆整齐排列,色彩斑斓。国家级非遗项目华县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魏金全,正向营员们展示着这项古老艺术的魅力。
魏金全老师妙趣横生地向同学们讲解了皮影戏的历史起源、发展演变过程、皮影流派、皮影雕刻工艺及皮影戏背后独特的文化内涵及历史底蕴。
“呔!吃俺老孙一棒!”灯光渐暗,锣鼓点铿锵奏响。只见魏金全老师一双巧手灵活操纵着几根细竹签,幕布上瞬时风云变幻!魏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经典皮影戏剧目《三打白骨精》,他手持皮影,在方寸间的幕布上翻转腾挪。营员们看得目不转睛,时而因皮影人物精彩的动作忍不住欢呼雀跃,时而因有趣的情节笑得前仰后合,完全沉浸在皮影戏的奇妙世界里,心中也种下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热爱的种子。
动手环节更是妙趣横生。营员们纷纷挑选自己喜爱的皮影角色小心翼翼地为其上色,或用细绳连接关节、安装操纵杆。澳大利亚西澳陕西联合会的李斯杨专注地为她的“花旦”涂上鲜艳的腮红,“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皮影,亲手给它‘化妆’感觉太特别了!”
下午尾声,“同唱一首歌”音乐课在悠扬的钢琴声中开始。营员们围坐一圈,在音乐老师的带领下,学唱精心挑选的、旋律优美且蕴含中华文化意蕴或表达友谊的歌曲不同语言、不同地域的声音汇聚在一起,和谐而温暖,歌声在教室回荡,友谊在旋律中升华。
夕阳的余晖尚未散尽,营员们已齐聚操场,迎来活力四射的晚间互动——花样跳绳。长绳翻飞,划破空气发出“嗖嗖”的声响。孩子们身姿矫健,在绳影中跳跃、欢笑。
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到皮影的光影传奇,从同声歌唱的温暖到绳舞飞扬的激情,营员们在沉浸式的体验中,不仅学习了技艺,更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包容与活力。这些年轻的文化使者,正用自己的方式,解读着长安,也编织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跨越山海的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