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铁驾驶舱遇见传统面案台,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7月16日,长安与唐人街“相聚长安 侨见未来”2025夏令营的营员在西铁教育培训基地、爱菊研学基地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实训课”——右手推动高铁操纵杆感受“中国速度”,左手揉捏面团寻味“长安味道”,大家在科技与传统的交响中体验了一次独特的文化共振。
钢铁巨龙的心脏:触摸中国高铁的科技脉搏
西铁教育培训基地位于西安临潼车站北侧,占地142亩,集智能模拟与实训演练于一体,拥有覆盖铁路车、机、工、电、辆各系统共10个专业、26个室内实训室和5个室外实训场。基地通过运用仿真模拟系统、多维度剖视模型和声光电效果,实现了实物化、实景化操作教学。
动车的结构原理是什么?动力单元如何工作?机车驾驶室怎样操作?带着对铁路知识的浓厚兴趣,营员们步入基地。依托丰富的铁路设备资源,基地精心设计了工业研学课程。通过观摩功能完备的模型设备、聆听铁路工种讲解以及沉浸式互动体验,营员们对铁路系统有了全方位的认识。
“现在模拟的是雨天驾驶场景。大家看,屏幕上显示天气变化,即将下雨。”在动车模拟驾驶舱内,营员们在讲解员指导下,推动牵引制动手柄、按下撒砂按钮、扭动雨刮器,列车平稳地在虚拟轨道上行驶。在这里,营员们以第一视角感受驾驶的真实环境,沉浸式当了一回“小小火车司机”。
随后,营员们走进“复兴号”与“和谐号”车厢内部。在讲解员的细致介绍下,大家认真了解动车的发展历程与运营过程,切身感受当代中国科技的蓬勃魅力。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半天的实地参观学习,让大家对铁路科技的发展有了更深认识,也真切感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巨大变化。“在模拟驾驶舱里‘开’高铁,太酷了!”西安经开第一学校的田诺溪激动地说,“以前只知道高铁快,今天亲手‘操作’后,看到那些精密的控制系统,才真切感受到中国高铁技术有多先进,难怪能‘领跑’世界!这次参观让我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和家乡的开放发展。”
面团里的长安:寻味舌尖上的三秦密码
当现代科技的震撼还未褪去,传统文化的醇香已扑面而来。午后时分,营员们走进了充满烟火气的爱菊研学基地,兴致勃勃戴上洁白的厨师帽,化身“小小面食师傅”,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面团里的长安”文化体验。
营员们手中的面团散发着独特的麦香,这些优质面粉正是来自爱菊集团通过“一带一路”农业合作项目引进的哈萨克斯坦黄金小麦带。活动以小组形式展开,首先挑战的是陕西传统技艺——花馍制作。揉、捏、剪、修……在面点师傅的指导下,营员手中一块块普通面团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摇身变为一件件栩栩如生的“艺术品”。
按着一步步指导,大家尝试制作葫芦、八爪鱼等造型,也有不少营员天马行空,尽情发挥创造力:加拿大华人同乡会联合总会李开源的面团捏成了海绵宝宝的好朋友“派大星”,西安康桥国际学校陈煜桐的面团造型是圆滚滚、带着几分俏皮的“小幽灵”;爱尔兰华助中文学校金一诺给章鱼的身体上精心印上一颗颗小巧的“爱心”,为传统花馍增添了不少浪漫与个性。每一件作品都独一无二,承载着小厨师们的奇思妙想。
在花馍展示台边,加拿大华人同乡会联合总会的庞子青流连忘返,不停举起手机拍照:“这也太漂亮了!”庞子青指了指身后的花馍塔说,“如果我在陕西过生日的话,我会想要一套这个来庆祝!”
随后,大家分组体验了更具技巧性的陕西扯面和包饺子。扯面这一组,看着师傅手中那柔软的面团娴熟地被抻拉成细长均匀的面条,营员们跃跃欲试。到实际操作时,现场顿时热闹起来:“哎呀,我的面条断了!”“看我拉的面条,是不是很长?”此起彼伏的欢笑声中,原本规整的面团在生疏的手法下变幻出各种形态。当亲手制作的面条在沸水中翻滚浮沉,不少营员立即掏出手机拍照留念,脸上写满自豪。
而包饺子这一边,大家围坐在一起,擀皮、放馅、捏合,动作从笨拙到渐渐熟练。不同地域的营员还交流着家乡饺子的不同包法,其乐融融。
加拿大华人同乡会联合总会吴钒的案板上,摆着糖三角、金元宝、树叶、小笼包状的精致饺子,她巧妙地把两色面团搓揉到一起,一个个面剂子在她手下被熟练地杆开,添满肉馅后,又被捏成不同形状的花式饺子。“因为我小时候姥姥教过我怎么做,家里也经常会做饺子,所以对包饺子我还挺熟练的!”
当一盘盘热气腾腾、形态各异的饺子出锅,空气中弥漫着面香与馅料的诱人香气,再配上调制好的油泼辣子和醋做蘸料——“好好吃!”品尝着自己亲手包的饺子,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爱菊研学基地的沉浸式体验,不仅让营员们亲身体验了揉、捏、抻、包等多种面食技艺,更在动手实践中深刻感受到了陕西面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拿到自己蒸好的花馍作品,哥斯达黎加中哥文化教育中心的冯馨仪爱不释手:“这是一次很有趣的体验,我觉得我做的章鱼还不错。”冯馨仪说,自己很喜欢面食,也从父母口中听过陕西传统面食文化,“我自己还做过Biangbiang面,虽然有点辣,但我很喜欢!”
傍晚的生日派对为充实的一天画上甜蜜句点。在精心布置的教室里,一场充满友爱的“互换礼物”环节率先展开。每位营员随机抽取号码,与匹配到相同数字的伙伴交换心意。各式各样的冰箱贴、手写明信片、特色糖果等礼物在欢声笑语中传递着温暖情谊。
随着生日歌旋律响起,工作人员推出精心准备的四层生日蛋糕,全场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7月份过生日的营员和老师在众人的祝福下共同执刀,完成象征意义的“第一切”。随后,同学们有序排队领取蛋糕,每个人接过蛋糕时都不忘向工作人员道谢,有的还俏皮地用手指沾取奶油与同伴分享。这场跨越时区的生日会,让不同国籍的孩子们共享了“长安时辰”,也让这场跨越山海的文化寻根之旅更添温馨记忆。
“乘风破浪,未来可期”——蛋糕上的这八个字,恰是这一天最生动的注脚。从西铁教育基地的科技探索到爱菊基地的文化体验,营员们在长安这片古老而现代的土地上,既触摸到了中国发展的时代脉搏,又找寻到了文化根源的精神印记。今日的长安之约,是寻根之旅,更是启程之始;是文化认同的深化,更是面向未来的相约。这些来自海内外的少年们正以最鲜活的方式,解码新时代长安的双重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