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博物院以著名的唐代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小雁塔为中心,由博物馆、唐荐福寺遗址、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三部分组成。是国内目前少有的集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群和现代化展馆于一体的国家一级博物馆。
西安博物院的主体建筑博物馆由著名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创意设计,整体外观以天圆地方理念创作,突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小雁塔以及荐福寺古建筑群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陈列面积5000平方米。馆藏文物11万余件,包括青铜器、玉器、金银器、瓷器、石雕、碑刻、印章、陶器、三彩器、书画、经册、碑帖、珍善本书及杂器等,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1万多件。
展线上共展出各类文物2000余件,基本陈列“古都西安”以十三朝建都史为主线,以历代文物展示为基础,陈列近千组文物,反映了西安的都城发展史和城市发展史。下设“千年古都”与“帝都万象”两个专馆,以大量珍贵历史文物、大型图片、复原模型、辅以科技展示手段,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生活诸方面,综合反映西安的都城发展史与城市发展史。结合馆藏文物特点,还设有宝相庄严——佛教造像艺术陈列、天地之灵——古代玉器陈列以及小雁塔历史沿革展三个专题陈列,多角度体现了古代西安地区文化的多样性。
荐福寺是唐代最负盛名的皇家寺院之一,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毁于唐末战乱。荐福寺曾是唐代主要的佛经译场,高僧义净曾在此负责译务。盛唐时期,荐福寺的佛教活动达到了高峰,律宗、华严宗、密宗、禅宗等门派法师都曾在此讲经弘法。现存的荐福寺,整体仍保持着明英宗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8年)重修时的布局,进入山门后,依次有钟鼓楼、慈氏阁、大雄宝殿、藏经楼、小雁塔、白衣阁等明清时期的寺院建筑。钟楼内悬有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铸造的大铁钟,寺僧每日按时撞钟礼佛,钟声远播,催人梦醒,此即著名的长安八景之一——“雁塔晨钟”。
小雁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公元707-709年),又称“荐福寺塔”,距今已有1300余年。原有15层,高46米,明代关中大地震时,塔顶2层被震坍,余十三层,高43.3米。上有塔刹,下有地宫,通体青砖砌就,磨砖对缝,塔的外形向上逐层收小,六层以上急剧收缩,整体呈现出圆和流畅的轮廓曲线,被誉为中国早期密檐式塔的典范之作。1961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西安博物院先后接待冰岛、印度、瓦努阿图、塞浦路斯等国家领导人到馆参观,数万名来自全球各地的华人华侨到馆参观,并给予高度评价。
2021年,西安博物院被中国侨联确认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