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工作动态 > 今日时政
“爱菊”在中亚美丽绽放
发布时间:2025-07-28     作者:   来源:陕西日报   点击量:23   分享到:
字号:

7月24日,位于哈萨克斯坦北哈州的爱菊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面粉生产车间一派繁忙景象。伴随着机器的轰鸣,一袋袋包装完成的面粉源源不断走下生产线。

经过码垛、归集、装车,这批面粉将搭乘最近一趟中欧班列(西安),一路向东,最终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尽管对这一流程早已烂熟于心,39岁的芦培杰仍然会抽出时间到各个生产环节看看。

芦培杰是爱菊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副经理。作为首批进入园区的中方员工之一,自2016年满载2000吨油脂产品的首趟中欧班列(西安)回程专列开行以来,他见证了超过40万吨的油脂、小麦等哈萨克斯坦农产品进入中国百姓家。

2015年,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以下简称“爱菊集团”)沿着中欧班列(西安)足迹走进哈萨克斯坦,吹响了陕西企业向西“出海”的号角。

哈萨克斯坦地广人稀,是闻名世界的粮食生产国和小麦出口国,其广袤的平原和肥沃的黑土地为小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

跟随公司考察团首次踏足中亚的芦培杰十分兴奋。

考察、签约、投资、建厂,2016年底,经过半年的建设,哈萨克斯坦最大的油脂厂在爱菊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拔地而起。

爱菊,这个来自古丝路起点的陕西企业,如生机勃勃的小麦般在北哈州的沃土扎下了根。

近十年的光阴倏忽而过。一年超过300天的时间常驻北哈州,如今的芦培杰不仅学会了哈萨克语,还成了当地人眼里的“土专家”。从小麦各生长阶段管理要点到常见的病虫害防治问题,附近的种植户上门咨询,芦培杰基本上能够对症下药。

“咱们不仅走出来了,也融进来了!”芦培杰笑着说。

“融”进中亚的,不只是芦培杰。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化,爱菊集团在哈萨克斯坦建立粮油生产基地、在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设立仓储加工中心、在西安浐灞国际港打造销售集散中心,逐步形成“生产—物流—消费”全流程粮食生产加工贸易体系,并构建起“北哈州、阿拉山口、西安”三位一体的跨国产业链。

为了充分挖掘哈萨克斯坦粮油的产业潜力,从2018年开始,爱菊集团与当地政府、农场主深度合作,先后签订150万亩的“订单农业”,通过“订单收购”“预付货款”的方式,引导当地农民进行田间管理、科学种植。

农场主格里高利·加尔库什金是芦培杰的“老朋友”。这几年,他拿出一半的土地参与爱菊集团“订单农业”项目。

“我们按市场需求种粮,不仅有预付款,还有中国农业专家的技术指导和帮助,风险更小了,底气更足了。”格里高利·加尔库什金说,明年他打算引进中国种子和农机,开展更深入的技术合作。

这正是不断深化的中国—中亚合作的缩影。

越来越多哈萨克斯坦优质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越来越多的中国技术赋能哈萨克斯坦农业升级,越来越密切的中哈情谊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互利共赢写下了崭新的篇章。

28岁的耶力加斯做梦也没想到,少年时代的成长经历,会在十几年后迎来一场温暖的回响。

耶力加斯是爱菊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美奈实园区)饲料车间主任。16岁之前,他一直跟随父母在新疆生活,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和哈萨克语。2014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念完初中后,耶力加斯听从父母的安排,回到哈萨克斯坦完成了高中和大学的学业。

大学毕业后,耶力加斯在哈萨克斯坦辗转多地,一直没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2023年6月,举家迁居北哈州的耶力加斯在网上看到了爱菊集团的招聘信息。

“爱菊,我见过!”耶力加斯兴冲冲地报了名,并如愿成为爱菊的一员。熟悉的文化氛围和高效的工作节奏让耶力加斯如鱼得水,他很快成长为饲料车间骨干,2024年10月开始担任车间主任,与中方派驻的员工也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如今,爱菊集团在哈萨克斯坦建成油脂厂、面粉车间、饲料车间、挂面车间等生产单元以及仓容10万吨的粮库和6条铁路专用线,带动当地1000多人实现稳定就业。

不忙的时候,耶力加斯时常邀请芦培杰和同事到位于科克舍套的家里小聚。妻子准备一桌丰盛的大餐,还会端上哈萨克传统美食——巴吾尔萨克,然后告诉大家:“食材用的是爱菊面粉,是熟悉的味道!”

从哈萨克斯坦小麦,到爱菊的面粉,再到热气腾腾的哈萨克美食,跨越国界的农业合作,在一块块巴吾尔萨克中化作真挚的情谊,让中哈人民的心紧紧相连。

耶力加斯说,中国企业的到来不仅推动当地农业发展,也让他们下一代的未来有了更多可能。

“希望我的孩子将来能走得更远,看到更大的世界!”耶力加斯说。(记者:刘印 田若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