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界风采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侨界风采 > 侨界风采
拳拳赤子心 悠悠报国情
发布时间:2018-03-07     作者:   来源:陕西侨联   点击量:13766   分享到:
字号:

张卫红:专注为飞行器“优化减重”的设计师

    他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器制造工程系,曾在比利时列日大学攻读应用科学博士学位并取得最高成绩;他致力于计算力学、先进设计、先进制造优化理论方法与工程应用研究,曾承担完成了欧盟大型先进工业技术BRITE等科研项目;他还是列日大学首位获得比利时教育部高级研究员职位的华人学者。

    他就是法国归侨,中国侨联第九届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侨联第七届常委、西北工业大学侨联主席张卫红。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张卫红听从导师、中国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学科奠基人之一杨彭基教授的召唤,放弃法国知名高校的终身教职,携带全家归国加盟母校。

    风华正茂的他以一腔热血投身航空航天事业,在西北工业大学开展飞行器结构轻量化设计与制造工艺的先进理论与方法研究,开拓新的事业。十多年来他培养出6名教授、5名副教授。由他领衔的科研团队受命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了多个航空航天型号研制中的设计和制造难题,为我国航空航天科技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中《机械结构系统的整体式构型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长期以来,张卫红秉承教研融合理念,在致力于培育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孜孜不倦潜心科研,累计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即:《科学引文索引》)检索论文130余篇。先后主持、参与科研项目30余项目,他还是教育部第二批"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开拓创新求突破、实现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对接

    “在人类文明尝试挣脱地球引力,飞向广袤宇宙深空的伟大年代里,减轻结构重量,提高结构性能,成为飞行器结构设计制造永恒的主题和不朽的信仰。”——这也是西北工业大学张卫红教授团队朝斯夕斯、念兹在兹的追求。

    “我最喜欢的学生是脑袋里装满问题,对科研和生活一样充满激情。一个提不出问题的学生,我比他还着急。”他总是带着“问题”去指导学生,用问题激活学生的激情,让学生快乐做学问。如果说“激情碰撞、快乐科研”是张卫红团队的工作常态,那么“追求极至、追求卓越”就是其团队的核心理念了。

    “搞基础研究和搞应用研究的要相互欣赏,因为这两者相辅相成,都非常重要。”张卫红要求团队成员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手”都要硬。“把基础研究做得更接地气一些,尽可能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对接,与航空航天技术需求对接,这是西工大的使命,也是我们的担当。”张卫红常常带着学生和青年教师走出实验室,“从航空航天工程应用中发现潜在的科学问题,我们去解决它;在调研中发现先前研究的局限,及时转变思路,再用先进理念指导科研”。

    经过近二十年的开拓创新和不懈研究,张卫红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结合航空航天结构系统的构成特点,从结构减重和高性能设计的需求出发构建了复杂整体式构型设计理论模型,并且从深层次发掘了结构系统中载荷、刚度、质量等多种设计因素之间匹配设计机理,建立高效率、高品质的优化设计方法,取得了实质进展,实现了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需求的完美对接。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科研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

    高性能整体式构型优化设计,是实现高端机械装备和航空航天复杂结构系统轻量化高效承载亟待突破的核心瓶颈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工程应用价值。

    “主动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对接,从工程实践中提炼科学问题,将高性能整体式构型设计理论应用于工程实际。也就是说,做学术的往应用上想一想,做应用的往学术上想一想。”张卫红教授的学生、研究团队骨干朱继宏教授说,“如果多问几个为什么,很多机理性的东西就出来了;如果多问几个怎么做,交叉性的东西就出来了。”

    譬如,获得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机械结构系统的整体式构型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据统计,针对该项目研究的高水平论文120多篇,其中20多篇主要论文发表在该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得到了美、英、德等33个国家的350多位学者的高度评价,他引544次、SCI他引247次。项目还开拓出“组件结构整体式拓扑优化”的学科发展新方向,并获得发明专利20多项及陕西省科技一等奖等。此外,该项目还攻克了一箭多星等国家重点型号设计中的难题,有力推动我国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

    十余年,张卫红和他团队的科研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好评。2012、2017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6年首届亚洲结构与多学科优化学会(ASS-MO)杰出贡献奖、中国侨界贡献奖创新团队,团队一步一个脚印,把一次次奖励当作事业发展的新起点。

师生零距离聚合、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作为教师,张卫红教授非常注重青年教师培养与学生培养。作为科研团队的带头人,他尽力给团队每一位青年教师和学生提供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平台,把他们推上国际学术前沿。

    同样,他对学生因材施教。从兴趣的发现、研究方向的凝练到项目的申报,从潜能的激发、问题的探索到高水平论文的撰写,从报奖材料的凝练与撰写、专家答辩等,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几乎都得到了全过程、全方位的锻炼。

    青年教师的办公室和研究生们在一起的——“师生零距离”是团队特有的相处模式。“这样既方便讨论交流,还可以相互促进。”张卫红说,“我喜欢和学生在一起,和学生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互动与战斗状态、学生在前面探索,我在后面思考,和他们一起往前走。”

   

    潮起正是扬帆时。

    张卫红和同学们交流说,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创新早已经不是科学家在“象牙塔”里的事情,必须要和经济、社会、民生和国家安全紧密结合,要和国家发展战略有机融合。

    张卫红和同学们交流说,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创新早已经不是科学家在“象牙塔”里的事情,必须要和经济、社会、民生和国家安全紧密结合,要和国家发展战略有机融合。

    他总是鼓励青年师生,要依托时代发展的大平台,以披荆斩棘的勇气,破釜沉舟的决心,扎实落地的工作,做出无愧于使命与担当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