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工作动态 > 组织权益
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李晓强
发布时间:2023-10-08     作者:   来源:   点击量:662   分享到:
字号:

编者按:第十一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于8月31日开幕,会上对全国侨联系统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陕西省侨界和各级侨联系统共6个单位、24名个人受到表彰。为持续做好培育侨联系统典型,达到褒扬先进,引领示范的作用,省侨联对受表彰单位和个人先进事迹进行系列宣传报道,希望全省广大归侨侨眷和各级侨联组织、侨联工作者以他们为榜样,与祖国共奋进、与人民齐奋斗,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中展现侨界风采,贡献侨界力量。


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李晓强

image.png

李晓强同志,1975年生,无党派人士,法国归侨,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归侨代表,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特聘专家,陕西省创新能力支撑计划、陕西省先进核能材料与燃料循环创新团队负责人。西北工业大学先进核能材料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心主任。我国核燃料循环与材料学科首位国家级领军人才,国际知名专家,任国际聚变堆材料大会技术委员和执行委员;国际水冷反应堆燃料服役行为大会委员;国际高温陶瓷复合材料会议学术和技术委员会委员和中国科协海智计划特聘专家,曾任欧洲第四代反应堆结构材料专家委员。回国后任中核集团和中广核集团核燃料与材料研发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核学会辐照效应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核能材料产业发展联盟理事会理事;核工业军民融合技术创新产业联盟理事。


他立足本职岗位,先后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十三五国家核能开发项目、LJ重大专项(总计国拨经费1.56亿)等国内外项目20余项,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系统创新成果,填补国内多项空白,团队获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奖。领衔攻关的某反应堆燃料元件研究成果获中国侨联第九届“侨界贡献奖”。

他积极投身我国对外友好科技交往,在核科学与科技领域推进“一带一路”实践中成果显著。是比利时国家核能研究中心(SCKCEN)和法国国家研究中心(CNRS)研究员,承担完成了欧盟反应堆材料重大科研项目PERFECT,PERFORM60,GDF-SUEZTRACTEBEL,欧洲第四代反应堆MYRRHA项目等任务。

他胸怀祖国,坚持在科研一线,服务于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大战略。一直致力于先进反应堆耐事故结构材料和堆芯关键技术-耐事故核燃料元件领域的前沿基础和关键应用技术研究。日本福岛事故后,耐事故燃料元件成为核电领域的重要技术革命,是国际核电发展的重中之重。2014年初他举家回国,率先在国内开展耐事故SiC/SiC ATF包壳材料基础和应用技术相结合的研究,并独自承担国家核电先进压水堆SiC/SiC ATF燃料包壳的制备任务。在国产耐事故SiC/SiC复合材料优化设计和考核、薄壁管结构设计与制造以及管件连接封装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填补国内空白,研究与国际同步并达到先进水平。为我国核电技术安全和核心利益提供保障,同时为我国未来更先进核能技术奠定材料基础。

他勇挑重担、直面挑战,开展高剂量中子辐照研究。中子辐照是导致反应堆材料失效的直接原因。中子辐照周期长,费用高,放射性强、对工作人员辐射危害大,热室和PIE测试技术要求高,难出成果,属国际难题。然中子辐照验证是科学评估核材料寿命最可靠的手段。这方面我国研究滞后,与国外差距很大,导致我国核材料中子辐照堆内考核实验严重不足、关键材料中子辐照性能数据严重短缺、材料服役性能无法科学评价,成为建造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的严重障碍和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CFETR已完成概念设计,进入工程设计阶段。但目前CFETR所有关键涉核部件仍没有定型可用的国产材料,其关键原因在于我国现有相对成熟材料存在严重中子辐照损伤问题,而代表发展方向的先进国产材料的抗中子辐照性能亟待评价。李晓强教授2018年任高剂量中子辐照研究技术首席,联合国内实力单位,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研究任务,在我国首次全面开展面向等离子体材料、热沉材料、结构材料和防氚渗透材料的高剂量中子辐照和辐照后性能检验(PIE)研究,填补国内空白,为CFETR工程设计与建造奠定材料辐照基础。

他敢于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西北工业大学承担我国XXX空间技术LJ专项某型号发动机XXX材料基础研究重大项目,需要有力学和材料背景的领军人才来承担此重大任务,虽然考虑到该项目不属于自己的研究领域,但同样是国家重大攻坚任务,他没有推辞,带队主动承担攻关某关键核心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性能演变规律、失效行为、失效机理、本构关系,服役寿命预测模型等项目任务;以建立该材料本征性能与极端服役环境性能相关性,建立国内测试标准和性能数据库,为该材料标准化制备及某XX构件优化设计和应用奠定基础。

他立足教师本职岗位,坚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核科学与技术作为战略性尖端高科技学科,是保障我国国防安全和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核心技术。独立发展和自主掌握前沿核科学与技术的关键在于培养和储备热爱祖国、为国奉献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他以身作则,教育学生学习邓稼先、郭永怀、程开甲等我国老一辈核科学与技术的奠基人、两弹一星元勋为了祖国安全和国防核科技事业的发展,舍家忘我,埋名隐姓,去最艰苦的地方,在最危险的岗位上,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拓国家最需要的核技术领域,无私奉献,艰苦奋斗,舍生忘死的爱国情怀;学习、传承和发扬他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新时代创新、奋斗和奉献精神,肩负使命,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提高学识水平,追求卓越,增强综合素质;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和远大抱负融入落实到振兴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实际行动中,服务国家,服务社会。课堂上他把基础知识、关键技术,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紧密结合,形成特色专业核心课程。

他坚持党的领导,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作为回国任教多年的归侨、无党派人士,他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在本职岗位上坚决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改革的亲历者、实践者、维护者,主动为核能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为国家科技创新和重大项目攻关贡献智慧和力量,为地区经济科技发展做贡献。他热心侨务事业,积极投身我国对外友好交往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扎根西部,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