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工作动态 > 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基地:陕北民歌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2-11-15     作者:文化交流部   来源:陕西省侨联   点击量:7168   分享到:
字号:

11.png

陕北民歌博物馆于2018年5月23日正式开馆,坐落于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金沙路与红山路十字东北角,总建筑面积11800㎡,其中布展面积约5680㎡,建设范围涵盖传统陕北民歌展区、革命历史陕北民歌展区、新时期陕北民歌展区、陕北民间音乐艺术展区、陕北民歌研究专题展区、临时展区等六大部分,公共部分装修及配套功能展区约6120㎡。

陕北民歌博物馆立足“全国性、唯一性、权威性”目标要求,全力打造成为陕北民歌艺术发展展示的崭新窗口、市民深入了解陕北民歌的广阔平台、专家学者交流研究创作陕北民歌的主会客厅,大中专艺术院校及中小学生学习和传承陕北民歌的教育基地,全国最大的陕北民歌文化产业发展中心,让世界了解陕北民歌的重要平台。

22.png

陕北民歌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劳动人民,缘事而发用拦羊嗓子回牛声吟哼吼喊出来的山野之歌和里巷之曲。它既是黄土高原文化地理的反映,也是社会历史的反映。它根植于民间、来源于民间,具有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独特的审美文化魅力,正所谓走进了陕北民歌也就走进了黄土高原。

33.png

在陕北民歌博物馆,走进榆林传统的四合院,可以了解到丝弦小调,即通过丝弦或丝竹乐器伴奏的民间小唱。“榆林小曲”,又称“耍曲子”“耍丝弦”,主要流行于榆林城内。榆林城建于明成化年间,已有500多年历史,为当时的九边重镇之一,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流传在榆林老城内的明清说唱形式榆林小曲,是一种介于曲艺和民歌之间的传统艺术。相传在明代的时候因为南官北调,南方的官员来北方做官的同时,也将婉转缠绵的江南音乐带到北方,形成独具特色的榆林小曲。所以,“榆林小曲”被称为“中国唯一遗存的活着的明清俗曲标本”。扬琴、古筝、三弦它们和琵琶一起,构成“榆林小曲”的四大件。“榆林小曲”也是在2006年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QQ截图20221115100554.png

1935年10月党中央、毛主席到达陕北,陕北成了中国革命的指挥中心,陕北民歌的风格由此增添了昂扬的革命气势。1938年创办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就了革命历史类陕北民歌。1942年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带动了至今八十年间的记录、整理活动。从《骑白马》《横山上下来些游击队》等十几首红歌到鲁艺采风搜集及《陕北民歌选》出版,到《东方红》《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翻身道情》《黄河大合唱》《绣金匾》《拥军花鼓》等几+首、几百首革命歌曲唱响全国,可以说20世纪40年代以来,陕北民歌“唱红了天”,一首《东方红》整整唱了一个时代。

在革命时期,陕北民歌是世界上政治号召力最强的声音,它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过非常大的鼓舞促进作用,在宣传革命真理,启发人民自觉革命,鼓舞军民斗志,团结人民、凝聚人心,为毛主席在陕北治理政治生态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博物馆通过一系列场景再现、展板展示、实物陈列,从陕北民歌内容体裁中,体现伟大领袖毛主席与群众生死相依、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是人类历史上领袖与人民和谐的典范。

陕北民歌博物馆充分利用和挖掘陕北民歌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红色性、革命性,以“弘扬红色历史,传承革命初心,传播优秀文化”为核心,遵循以史育人、以歌化人的教学理念,通过举办形式多样、感染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展示陕北民歌发展成果,普及陕北民歌基础知识,传承陕北民歌文化精神,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应弘扬中国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开馆至今总接待游客40余万人,充分传承了陕北民歌文化精神、展示了陕北民歌发展成果、普及了陕北民歌基础知识、繁荣了陕北民歌文创事业,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座以陕北文化为元素、以陕北民间音乐为主体、反映陕北历史变迁、体现陕北历史人文精神的专题博物馆。

(2022年,陕北民歌博物馆被中国侨联确认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