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中华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亲情中华 > 活动新闻
文化交流基地:梁家河
发布时间:2022-11-11     作者:文化交流部   来源:   点击量:5497   分享到:
字号:

梁家河是延川县文安驿镇的一个拐沟村,距沟口镇政府东南约5公里,现辖7个村民小组。1969年1月,不满16岁的习近平来到梁家河村插队落户,并入了党,后来又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在这里劳动生活了7年。时隔50年,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这里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感人场景,乡亲们仍记忆犹新。

图片1.png       当年与习近平来梁家河村插队的还有北京八一中学的14名知青。那时,梁家河村分为上队和下队。5男4女9名知青被分在上队;习近平和其他5名男知青被分到下队,6人一起住进了刘金莲家。习近平住的是靠右手的第一孔窑洞。住了一段后,因刘金莲家人多,窑洞紧张,便搬到了沟对面吕侯生家。再后来,村上为知青专门修建了6孔石窑洞,习近平等知青都搬了进去,一直住到离开梁家河村。

图片2.png       初来乍到的习近平对这个即将安身的村庄两眼陌生。他生在大城市,长在大城市,从未接触过农村和农民,更未体验过农村的劳动和生活。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但是,这些并没有吓倒习近平。他谦虚好学,敢于吃苦,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很快就掌握了掏地、送粪、播种、收割、拦羊、砍柴等简单的劳动技能,习惯了农家生活;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融入了村民中间,与乡亲们打成了一片。

梁家河村的父老乡亲们也没有小看和嫌弃这些北京来的娃娃们。那时候,正是陕北最困难的时期。村里一下子添了这么多人口,就等于在老百姓的碗里争饭吃。然而,梁家河村人张开了博大的胸怀接纳了习近平和北京知青们,让他们吃最好的饭食,干最轻的农活,像自己的娃娃一样疼爱着他们。

在乡亲们的眼里,习近平谦和,对人真诚,说话语速较慢,思想积极,劳动卖力,干什么都有板有眼,非常能干。习近平爱和群众开玩笑,劳动间隙,往往喜欢与年轻小伙子摔跤,三个两个都拿他没办法。习近平的表现在村里15个知青中是最好的一个。村里最累的活是农闲时节建大坝和修梯田,每次都要从秋收后的农历九月忙到来年二月。最忙时,要从清晨干到深夜,每人一把手电、一盏马灯。年轻的习近平擅长推土,跑得最快,推得最多。与习近平一起劳动过的许多村民都夸习近平干活肯吃苦,脏活重活苦活抢着干,从不耍奸溜滑。1973年,村里决定打一口水井,习近平带头跳下水井挖稀泥。在村里建大坝的时候,为了清理大坝里的冰渣、夯实地基,习近平脱了鞋袜,把裤子挽到半腿上,带头跳进刺骨的冰碴中。看到习近平这个举动,十几个村民也跟着跳了进去。村民们至今还清晰地记着,习近平站在冰水里腿已冻得毫无知觉的样子。

梁家河的村民讲,从北京来的知青中,习近平带的箱子最大,装的东西最重。箱子大和重,不是因为带的生活用品多,而是书籍多。每天出山劳动,他不光扛着农具,还要带着书;劳动间隙,别人休息,他却看书。每天晚上,他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往往要读上半宿才肯睡觉。在7年的插队生涯中,习近平读了不少书。村里谁家滚碾子、推磨,或者干其他家务活,只要习近平遇上,便会主动走上前,搭上一把手。

由于习近平插队劳动表现好,在村支书梁玉明的帮助下,1972年6月,习近平入了团。之后又于1974年元月,在梁玉明等人的介绍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梁玉明发现习近平是个好后生、好苗苗,便提议和推荐习近平接替他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得到社员们的一致拥护和赞同。

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后的习近平,处事公道,公私分明。村里谁劳动表现好,他就看重谁;不好的,就批评教育;拍马屁绝对不行。他性子直,不管你是谁,不讲脸面,不留情,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怕得罪人。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期间,主要做了五件大事:一是带头建了4座大坝。现在连同后来治沟造地,已形成了14座、300多亩的连环坝系,成为土不下、泥不出口的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园。二是修了沼气池。1974年,习近平从报纸上看到四川绵阳沼气办得好,便自筹路费,前往考察学习,回村后修建了第一口沼气池,获得成功。之后进行大面积推广,用于做饭、点灯,极大地减轻了群众负担。次年8月(1975年8月)省里在梁家河村召开了现场会,习近平介绍了经验,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三是种蔬菜,为村民改善生活。此前,村里除了洋芋,吃的菜很少,即使吃菜,吃的也是腌酸菜。习近平就买来菜籽,在6亩河滩地上种了辣椒、西红柿、豆角、香菜、茄子等,使村民能够在夏秋季节吃上新鲜的蔬菜。四是为村民建起了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等,一些日用品、劳动工具就不需要跑到镇上甚至县城去购买和加工了,实现自给自足,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活。五是挖了一口水井,使村民吃上了干净卫生、清冽甘甜的泉水。

微信截图_20221111085118.png

从1972年开始,村里的知青就陆续以招工等形式回了城。只有习近平不愿放下手中未完的事业,其实更重要的是舍不得离开梁家河的乡亲们,几次放弃回城的机会。直到1975年10月,习近平经过层层推荐选拔到清华大学上学,这才最后一个离开梁家河。临走时,习近平最后召开了一次村干部会议。石春阳至今还记得,会上,习近平嘱托大家:“今后不管谁当领导,都要为群众服务,一碗水端平。”

1975年10月7日上午,习近平就要正式离开梁家河村回北京上学了。他推开门,眼前的情景使他惊呆了:院子里站满了黑压压一群人。原来,乡亲们得知他要走,便自发地前来送别。有的送的是笔记本,里边写着祝福的话;有的送的是豆子、小米、南瓜、红枣、鸡蛋等,以表心意。当时,习近平哭了,许多村民也哭了。乡亲们送了一程又一程,久久不愿道别。习近平也迈不动步子了,他哽咽着对老支书梁玉明说:“我不回北京读书了,一辈子也不离开梁家河,和乡亲们一起劳动生活!”习近平的不舍决定,梁玉明及其乡亲们岂能答应?最后在梁玉明、梁玉锦、张卫庞、石春阳、巩振福、吕侯生等13名社员的陪伴下,习近平边哭边挥手说:“我还会回来看你们的。”这才依依不舍地告别了乡亲们,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梁家河,赶往延川县城。当晚他们住进了在县百货公司当炊事员的梁家河村人吕能胜家。大家坐在一盘土炕上聊天,聊村里的事情,谈梁家河未来的发展,彻夜未眠。第二天早饭后,大伙共同凑了五块五毛钱,在县城唯一的照相馆集体合影留念。老支书梁玉明又坐大卡车把习近平送到了延安。之后习近平才独自辗转到西安,回到北京。

“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的第二故乡。”习近平饱含深情地这样讲。习近平离开梁家河后,仍然牵挂着梁家河村及其父老乡亲们;梁家河村的父老乡亲们也时刻惦记着习近平。他们相互保持着联系,互通信息,往来不断,彼此的友情与日俱增。他曾4次复信向梁家河村父老乡亲问好,勉励村“两委会”及父老乡亲们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美好的家园。梁家河村的梁玉明、石春阳、石治山、梁玉锦等也先后到习近平工作过的福建、浙江等地看望他,受到习近平的热情款待。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回到了梁家河村,从村口到村里,总书记同乡亲们一起走着。到了村委会,等候在这里的乡亲们见到总书记来了,热烈鼓掌。村委会的小院被围得水泄不通。老人、青年、孩子,争着同总书记握手。不少当年在一起共同劳动、生活的乡亲,习近平一眼就认出了,亲切叫着他们的名字,问候他们的家人。并同梁家河村的乡亲们合影留念。习近平发表了深情的感言。他说,今天能够回来看一看,心情很激动,看到大家感到很亲切。1969年1月,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呆就是7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

来到梁家河,穿梭于总书记住过的每一座院落,凝视村史馆和窑洞中悬挂着的那一幅幅珍贵的照片、陈列着的一件件农具,倾听讲解员的讲解和村人们的介绍,抚摸总书记睡过的土炕、床铺,用过的马灯、水壶、煤油灯,你一定会心潮起伏,感慨万端,一定会涌现亲切、温暖和崇敬之情。    

一个不满16岁的少年,远离熟悉的大城市,远离温暖的家庭,远离父母,来到这偏远落后、信息闭塞的梁家河,经受劳动锻炼,而且一待就是7年,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坚强的毅力呀!我们党我们国家有习近平这样的领导人掌舵、导航和引领,是党之大幸,民族之大幸,国家之大幸,人民之大幸!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2018年,梁家河被中国侨联确认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